重庆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学习岁月 > 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

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

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之十 · 河北正定篇

2019-05-22
22 2019-05

15:16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

1982年3月,习近平赴河北正定,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

1991年到2013年,习近平先后6次回到正定。直到今天,正定百姓一提起他,还会亲切地叫一声“老书记”。

朱博华(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他解决了百姓吃饭大问题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正定就成了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然而,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帽子,却连温饱都没解决。

“粮食征购负担太重。很多老百姓口粮不够,高价粮买不起,只能去外面换山药干充饥。正定是风光了面子,吃亏了里子。”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华说。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到正定后一刻不停思考的问题。”

到正定头两个月,习近平白天下乡调研,晚上研读县志,还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上街向群众发放。习近平很快发现症结所在,立即找到县里主要领导反映情况。

在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办公室,习近平直言不讳:“正定在经济上是农业单打一,在农业上是粮食单打一。咱们为了交征购,年年扩大粮食面积,压缩经济作物面积,全县的棉花只剩一万亩。现在粮价30年不变,小麦1毛2一斤,玉米8分钱一斤。依我看,咱们实际是个扛着红旗的‘高产穷县’。不解决高征购,正定的温饱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当时说,咱们的‘贡献’越大,农民的收入就越低,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他主动提出,要给中央写信,把征购减下来。”程宝怀说。

朱博华回忆,习近平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很快来到正定,就征购负担是否过重问题召开座谈会,一致认为习近平反映的情况属实。随后,正定每年的征购粮从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

1983年,正定召开三级干部会,调整种植结构。当年,棉花种植面积就增加到17万亩,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48元涨到了400多元,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朱博华说,“当时群众都在交口称赞,吃饭是天大的事,习书记为老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程宝怀(时任正定县县长):

习近平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

“干不干,八分半”“队长一打钟,干活一窝蜂”……为改变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

一天晚上,习近平来到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办公室,他开门见山:“程县长,最近你注意报纸没有?安徽和四川正在搞‘大包干’,咱们县能不能选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公社搞个试点?”

“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在这个问题上冒尖,政治风险很大,但习近平态度坚决。他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大包干’是大方向,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好办法,迟早都要搞。”程宝怀至今仍对习近平当年的改革勇气充满敬佩。

1982年4月,习近平召集县委农工部的干部开了个“闭门会”,交给他们一个“秘密任务”:去凤阳,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

根据习近平的意见,正定选择了离县城较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里双店公社进行“大包干”试点。“我们把公社书记找来,强调了三条原则:一是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在分配土地时,远近搭配、好次搭配;三是不能跨队分地。”程宝怀说。

混工分、磨洋工成了历史,不到一年时间,“大包干”试点取得成功。里双店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10元增加到400多元。“我家大瓮里的粮食满满当当,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村老少都念习书记的好!”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会计钱贵香忆起当年情景,至今仍激动不已。

在习近平倡导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1984年1月22日,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西柏堂村,为500多名社员宣讲当年中央1号文件。时任西柏棠公社党委书记赵建军回忆:“习书记讲得很细致。他告诉大家,文件规定了延长土地承包期。这彻底打消了乡亲们的顾虑,很多社员很快制定了增加投资、改良承包田的方案。”

随着“大包干”的深入推进,正定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4.3亿元,比1982年翻了近两番。

王玉廷(时任正定县委组织部长):

他心里想的都是百姓利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宣示。

“他的工作一直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在正定也是这样。大事小情,心里想的都是百姓利益。”时任正定县委组织部长王玉廷说。

1983年,担任县委书记后不久,习近平提议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又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解决民生难题,习近平带头行动:部署全县学校危房大普查,并拿出自己3个月工资资助北贾村小学;1984年4月,在习近平反复协调下,石家庄至正定的201路公交车开通了,正定成为全市第一个通公交的县……

“当时,干部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实干的氛围。”王玉廷说。

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习近平深入调研,确定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半城郊型”的提法,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1984年4月23日,正定县出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种植业怎么充分利用空间,养殖业怎么形成合理食物链,工业怎么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重点发展哪些行业,一目了然。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结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不久,连接正定与石家庄的滹沱河大桥热闹起来,一辆辆满载农副产品、建筑材料、手工制品的车辆,从县城涌向市区,川流不息。

通过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9项指标比1980年翻了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10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正定历史上第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发展规划,至今仍对正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王玉廷说。

赵桂林、尹计平(先后担任正定县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

他按约定回村看望乡亲们

正定县塔元庄村,坐落在滹沱河北岸、距县城西4公里处。30多年来,习近平一直牵挂着这个有着500多户人家的村庄。

1984年夏天,习近平骑自行车来到这里,查看“大包干”情况。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桂林回忆:“习书记直接到了地里,详细询问粮食种植情况,还鼓励大家用好政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增加村民收入。”

落实习近平确立的发展思路,塔元庄的面貌变了,米袋子足了,钱袋子鼓了,还在全乡第一个通上了自来水、第一个搞了村庄规划。

2008年1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重回塔元庄,沿着正在改造的村路,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尹计平边走边聊。

“得知我们正在实施旧村改造,计划用三到五年让全部村民住进楼房,他特别嘱咐要征求老百姓意见,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才行;一定要规划好,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要随意改变。他说,我五年后一定再来看看。”尹计平说。

“须思官场吃喝一席宴,必耗民间劳苦半年粮。”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的一副对联前,习近平一字一句缓缓念出。“他说,这副对联写得好,时刻警醒我们,一定要严格自律,多关心百姓疾苦。”

尹计平清晰记得习近平临上车时的殷切嘱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希望你们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

习近平遵守了约定。2013年7月11日,正定人民的“老书记”再回塔元庄村。得知80%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他连连称赞,没想到变化怎么快、这么大!

在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意见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总书记一直惦记着俺们村,一席话,说得大伙儿心里暖暖的,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赵桂林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塔元庄村提出了新要求:“你们要在全国提前进入小康,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30年,习近平领着俺们走上了致富路。这份情,乡亲们心里永远都记着!”尹计平说,如今,塔元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1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1000多万元。


上一篇: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

下一篇: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