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文化培训LOGO

创新话语体系 推动党的建设

2018-07-27
27 2018-07

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振奋了党心、凝聚了民心,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显著成效既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态的日渐清朗,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管党治党的关注、支持和信任。成绩来之不易,这既依赖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也依靠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方面建设的支撑,更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话语构建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普及,增强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1.构建话语体系是政党长期执政的舆论基础

  话语意识是政党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政党要不断向党员及社会传达政治信息,并使其效果最大化,就要有话语权。话语权决定了主动权,政党人数越多、执政时间越长,越需要加强政党话语的构建和传播,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阵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话语引领方面的失语、失效而导致亡党亡国,教训深刻。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必须要有话语意识。

  话语构建是强化政党认同的重要方式。话语构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具有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功能。党建话语是一个政党的“符号”和形象,能够塑造党内政治秩序,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利于民众理解党的执政理念,巩固现行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话语,使党的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从党员干部的头脑逐步走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从党内文件走向了人们的街谈巷议,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攻坚的信心。

  话语传播是政党巩固、扩大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话语传播是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大国建设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历史上,我们党有传播思想和沟通大众的优良传统,话语体系生动有效,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通俗易懂的语言都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思想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新时代总有新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没有变,但我们的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话语表达是旗帜、形象的载体。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独特的理论引领独特的道路,独特的制度需要独特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党的建设也从“伟大工程”推进到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任务从“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转变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话语发展、变化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客观反映,鲜活地体现了我们党从革命时期到长期执政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主要任务。

  2.党的建设伟大实践推动话语创新

  问题意识推动话语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攻坚克难。“问题倒逼改革”,深化改革也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在党内政治生态方面还存在着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监督不够有力、党员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这是新时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现实紧迫要求。直面问题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自我革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在实践中,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及时顺应人民的要求,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篇章。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话语创新的重要来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党建话语创新的重要来源。本立而道生,守正才能出新。话语创新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新奇的概念和空洞的文字来哗众取宠,而是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实效的科学方法,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落实。这事关新时代党的形象的塑造,决定着党组织和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彰显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勇气和坚定态度。

  以人民为中心是话语创新的重要内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不断获得人民的信任、支持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鲜明地提出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建话语创新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必须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党风、党纪、党内政治生态等突出问题,我们党作为“答卷人”,必须深刻领会时代这个“出卷人”的问题,接受人民这个“阅卷人”的审核,以人民认同、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

  生动鲜活是话语创新的特色。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火热的实践,是最丰富的“语库”;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新时代的党建话语正是在立足实践、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并与时代紧密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的。运用具有原创性的新语和喜闻乐见的俗语,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党风突出问题。如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老虎”“苍蝇”一起打,宣示推进反腐倡廉的决心;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形象地说明党员干部要强化党性教育。运用源远流长的古语表达,增强党建理论的说服力。用“打铁必须自身硬”来表达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用“头雁效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以上率下;用“病树”“歪树”形容党内不良政治生态等。

  3.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提升话语创新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不是凭空产生,有底气才有自信心。历史已证明,政党建设同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一样,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必须在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在道路和旗帜问题上进一步释放出鲜明信号,实现对西方政党模式和理论的超越。

  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持续推进话语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出现无一不是实践和时代的需要,无一不是人民的期盼。话语承载精神,它既折射时代的变迁,又在与实践的互动中革新内容与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成效显著,经验珍贵,话语创新既有鲜活生动的来源,也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新经验、新知识的不断丰富充实,需要更有力的标志性、关键性、综合性的党建理论、话语支撑。理论创新的根本取决于实践需要。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话语创新,才能有效提升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增强执政本领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话语创新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我们党就是在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在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等重要论断都为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创新发展不仅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也推动着党的自身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新气象、新作为,更加需要强有力的党建话语支撑和表达。科学总结、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融合创新,以原创性的理论与概念表述,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职责。

  (作者: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郑权)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

下一篇: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