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图为浙江省舟山市的孩子在学习国学。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作为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主体的内在统一,系统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要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历经战火、分裂、入侵等种种挫折,但仍然基本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版图的完整、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和谐以及传统的延续,形成了统一、连续、和谐的超稳定政治文化体,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文明成就。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上摆脱文明断裂的危险,实现“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持续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使中华民族在追求宇宙、世界、国家、民族、文化、思想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厚滋养。随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广度与深度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向世人表明,它不仅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发展之路,更是中国作为文明体走向繁荣的复兴之路。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深厚的文明土壤之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诉求,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显示出持久的力量。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更加充分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更加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作为成熟开放的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类发展与天下秩序,表现出超越民族与地域的思想特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重要论述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今天中国提倡“一带一路”正是如此,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带动了沿线各国的和平发展,极大提振了世界经济活力。中国向世界展示出的和平发展、多元对话的姿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是对西方“大国必霸”“文明冲突”发展模式的质疑与超越,代表了人类更广泛的利益,受到了世界的普遍欢迎。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正是因为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给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精神烙印,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首先要把握它独特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关注整体、关注事物普遍关联、关注变化发展的思维倾向,成为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互相分离、关注个体的东方思维模式,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其次,在与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注重整体价值与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展现出了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形态。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有宗教传统背景的文明,它在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关心社会人生的人文精神,“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形成了务实、入世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与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成为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来源。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目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民族分裂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全面吸取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向来重视从历史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古代提出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以民为本、以德治国、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怀柔远邦、万邦协和等观念都是在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得出的,代表着中国古人对治国理政一般规律的基本认识,在当代仍然富有引领意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健康发展。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它需要具备历史与现实的基础才能落地生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对待的历史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日用常行中追求道德价值,追求着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统一,渴望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境界。今天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自觉地对接历史,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使人们从日用不觉走向价值自觉与自信,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时代价值,从而更好地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双创”方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造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转化发展,坚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科学内涵,不走歪路与邪路,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礼敬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礼敬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守文化发展民族性的立场,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实践标准,辩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倒退,更不是要照搬照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要重新“在场”,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将自身发展与当代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以时代与实践的问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生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与时携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观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就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培育时代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坚守文明互学互鉴,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故步自封,更不是要敝帚自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互学互鉴,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大交流大融通。中国必须更加全面地总结中国历史与当代发展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实践智慧,提出面对人类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世界交流,与世界人民共同面对世界挑战,中国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才能以更加自信独立的姿态融入世界格局之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借此实现了自我升华,收获世界性的广泛认可。
(作者: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曹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