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井冈山精神 > 《井冈山精神》第五章依靠群众求胜利 一、唤起工农千百万

《井冈山精神》第五章依靠群众求胜利 一、唤起工农千百万

2019-08-21
21 2019-08

17:38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取得一个个胜利,使根据地在四周白色恐怖之中生存发展,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 为群众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情深的血肉联系。《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明确宣称:“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毛泽东在论述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把“有很好的群众”作为第一位的因素。在阐述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中段最利于武装割据时,也把“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作为首要条件。也正是我们的党和军队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将党 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激励军民一心,同甘共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唤起工农千百万

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自觉地为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 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对于这一点,在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有了明确的认识。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宣目中就曾初步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毛泽东是我党最早认识群众基础重大作用的领导人之一。在指导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斗争中,他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建立坚强基石这个法则,并将它运用于实践中,进行理论总结。

1925年冬,毛泽东在他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后,曾充分肯定这个基础的作用。他说:“他们疑忌工农阶级之兴起,他们疑忌国内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之援助,他们丢弃了群众,丟弃了帮手,在二十世纪半殖民地内外强力高压的中国,绝没有做成革命的道理。”

同年冬,毛泽东还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汁对当时党内两种不良倾向,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同盟军是农民,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后来,他又针对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专门到湖 ,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力量和作用。发出了“这个贫农领导,是非常之需要的。没用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党的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被指定为中央特派员,回湖南领导湖南的秋收起义,面对大革命失败后严峻复杂的革命形势,毛泽东临危受命。他没有推卸,更没有退却,勇敢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毛泽东,在关键的时候更懂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 他一到长沙,就亲自召开了两次群众调查会。在这两场调查会上,毛泽东虚心地向农民群众请教,提出了有关没收土地的标准,秋收 起义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不仅获得了新的信息, 同时汲取了新的力量。在随后召开的湖南新省委会议上,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 “全盘解决土地问题”、“高高打起共产党的旗帜”和缩小暴动范围的主张,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为湖南的秋收起义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秋收起义依然失败了。失败后的秋收起义部队是继续执行中央要求占领中心城市长沙,还是另辟新径,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目前掌握的有关上坪会议、排埠会议的资料看,毛泽东依然走的是群众路线,广泛征求官兵的意见,于是才有文家市会议上提出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的主张。因此,依靠群众的观点,始终成为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坚守的观点,也成为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直坚持的观点。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道:“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依靠群众,首要的是如何将群众唤起,让群众了解共产党、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前往的农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从萍乡退向莲花后,一路都是山区,可以说,完全是交通、信息封闭的山区,那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几乎都是处于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下。对于这个状况,当年的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在他的报告里,有过这样一段话,说得很是形象生动:“他们有许多是不满意或怀疑革命的,所以有些农民有‘国民党也好,工农革命军也好,横直老百姓吃苦’的话。有些说‘从前要抽税,现在还不是要抽土地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毛泽东则说:“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山地大都用杵臼舂米,平地方有许多石碓)。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说共产党不分国界省界的话,他们不大懂,不分县界、区界、乡界的话,他们也是不大懂得的。”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几乎是个空村,老百姓一大早就全躲到山上去了。毛泽东得知这个情况后, 下令在村外埋锅造饭,任何人不得进村歇息和乱拿东西。同时派人向山上喊话,让群众安心回家。山上躲藏的群众,见这支队伍不进屋门、不抢东西,这才相信是好人的队伍,陆续回村了。随后,村中的党员和农会干部主动出面联络,为部队安排住处。三湾群众的回归,党组织的出面接头,让毛泽东看到了依靠群众的希望。

毛泽东要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必须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三湾改编”一结束,毛泽东即向袁文才写了一封信,请当地群众钟老倌和李长俚为“特使”,送达宁冈袁文才的手里。袁文才也立即派龙超清、陈慕平、龙国恩三人来到三湾与毛泽东取得联系。在与袁文才大仓会见时,毛泽东凭着大智大勇,扫除了袁文才的许多思想障碍,使一场“鸿门宴”变成了 “同心宴”,为革命找到了一个落脚点,为工农革命军找到了一条出路。

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后,毛泽东清楚地知道,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要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就要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发动和宣传群众,唤醒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此,他率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游击一圈,扩大政治影响。随后,毛泽东又征了井同山上的另“山大王”王佐,从而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在解决了上井冈山的问题后,毛泽东等接着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井冈山站稳脚跟。而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然而当部队上山后,当地群众对这样一支部队是什么、干什么并不了解,当时打土豪分浮财,老百姓不敢要,一些百姓看到这支部队都绕弯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知道,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要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就要深人了解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发动和宣传群众,唤醒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此,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身背斗笠、脚穿草鞋,利用打仗间隙深入到宁冈、遂川、永新等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五百里井冈”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等情况,并先后写下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两篇系统的调查报告。正是这些实事求是的调查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精神,为毛泽东等制定切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提供了保障。

为了让群众完全明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的革命宗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立稳脚跟后,将打土豪、分浮财作为发动和宣传群众的主要措施。据曾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的陈正人后来回忆说:“发动群众有一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工作,开始还不能分田地,因为一则情况还要了解,二则群众还不敢要。为了发动群众,1927年冬就组织年关斗争,那时快要过年了,正是地主逼债的时候,许多农民上吊死了,被逼得家破人亡,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搞年关暴动, 废除债务,焚毁契约,没收土豪财物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那里土豪往往把钱藏在窖子里,土豪家里还有夹墙,金银珠宝都藏在夹墙里,只有在他家做过长工的农民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不帮助我们,是无法找到的,所以干革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觉悟了没有,群众拥护了我们没有,群众运动有没有和主席思想结合起来,没有这一条,一切都没有。”

1928年4月,朱毛两部实现井冈山的伟大会师,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迅速将开展土地革命提到议事日程。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从根本上实现了群众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毛泽东在1928年5月2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和布置了在整个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计划,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第一次伟大变革。

正是这一场变革,撬动了旧社会的基础,让广大的湘赣边界贫苦农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集聚到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周围,从而军民齐心协力,出现了 “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 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 争了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人,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的奇迹。

这个奇迹的发生,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毛泽东及广大的共产党人紧密依靠群众的结果。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毛泽东等老辈革命家率先垂范,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28年10月,毛泽东等在总结分析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通告第37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以及中央“六月来信”中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精神,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讨论和修改,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推翻了几千年来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苦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成为土地的主人。当时一些老农民带领全家到分到的田里抓上一把土,热泪盈眶。当年井冈山留存下来的歌谣“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就是当时农民分田后高兴心情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缺田少地的贫苦农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谁不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衷心拥护共产党,全力支持红四军呢?

正因为如此,当国民党军队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进剿”时,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红四军在七溪岭上与敌奋战,宁冈、永新的老百姓在当地党组织的一声召唤下,动员了近 2000人上阵,帮助红军运送子弹、抬运伤员、在煤油桶里燃放鞭炮、山上山下摇旗呐喊助威,军民团结一心,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一首“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真好,真好,快畅,快畅”,活脱脱地透出了民众对于军队的那份真情实意。

1928年7月,蒋介石命令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当时,我红军主力远去湘南,永新只剩下了毛泽东领导的红三十一团,而国民党军仅江西的军队就达到了11个团!其力量悬殊之大,达到了 1:11。敌众我寡,众人心情异常紧张。毛泽东此时却显得异常镇定,他把永新县委的同志找过来,在永新西乡的夏幽贺家祠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这就是: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军民联合打一场人民战争。

夏幽会议后,永新县委县政府为打好这场人民战争作了广泛动员和周密布置。将县赤卫大队一分为四,下到东南西北四个片,并以区赤卫队联合各乡的赤卫队、暴动队,加上青壮年,组成23个 “赤暴团”,每团人数多达1500人。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地“赤暴团” 听从行委指挥,配合红军不分昼夜袭扰当地驻军,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把粮食、禽畜和一切能吃的东西全部埋藏或运至山中,甚至把水井填掉,把碗筷都藏起来,使到达的国民党军队找不到物资供给。

在永新县委县政府的发动下,永新的人民群众表现出强烈的斗志,全23个“赤暴团”人数达3万人以上。虽然只有少量的步枪,大多是鸟铳、地铳、松树炮、砍刀、梭标、铁叉等,但全县以县城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连结,山山岭岭,到处是参战的群众,一会儿听得东面枪声激烈,一会儿南边又喊声震天,待至夜晚,只听得四面都是枪声。其实,这些都是运用了毛泽东创造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这些枪声,很多都是将爆竹放在煤油桶里的“效果”。但进至永新县城一带的国民党军哪里知道?特别是杨池生第九师的兵,早已领略过红军的厉害,如今一次次折腾,更是吓得心惊胆战。就这样,在毛泽东的组织领导下,第三十一团和永新数万革命群众, 以四面游击的方式,日夜不断地袭扰敌人,使其寝食难安,将11个团的赣军围困在永新城内及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遏制了敌人对根据地中心的推进。

永新困敌,体现了毛泽东非凡的胆略与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的重要结晶,它创造了红军时期游击战争史的奇观。

黄洋界保卫战更是一场人民战争的奇观。由于敌我力盘悬殊,守卫部队充分发动群众,进行阵地工事构筑。按照部署,各连排进人阵地后,利用晚上时间对原有的哨口进行了全面加固,在群众的帮助下,在大陇、茅坪两方向通往山上的小路上,筑起了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木障碍”,即砍倒小路两旁树木,设置障碍,延缓敌军前进速度;第二道是“竹钉阵”,在两处小路两旁布满了带毒的竹钉;第三道是“陷阱”,深四五尺,布满竹钉;第四道是“檑木滚石”,第五道是石头筑就的工事掩体这是全体军民同仇敌忾筑就的铜墙铁壁。

山风呼啸,寒意阵阵。参战的官兵却干得热火朝天。篝火下,你一言我一句,居然依照当年诸葛亮唱“空城计”,用京戏西皮流水曲谱奏出一曲豪迈、幽默、富有艺术水平的“空山计”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新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占我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你上得山来我別无敬,我准备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谈谈革命!

足见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压倒一切、勇于胜利的革命英雄气概。

湘军熊震、程泽润师的三个团于8月29日进抵黄洋界下的源头、乔林村一线。30日一大早,即向黄洋界发动进攻。由于地形限制,他们只能沿着唯一的山路,一个挨一个向上爬,呈鱼贯式散兵线匍匐前进。行进途中,遭到砍倒的树木拦截,待移开树时,又不小心踩上了竹钉,痛得哇哇直叫,未开战即伤了不少,直至10时许才向上仰攻,山上的红军砍断绑住檑木滚石的藤条,无数大大小小石块、长短粗圆的檑木“轰隆隆”飞滚而下,一时轻者皮破血流, 重者筋断骨折,又是一两百人受伤丧命,一个个直吓得魂飞魄散,到下午才攻至山腰。

当年参与指挥保卫黄洋界的第一连副党代表刘型回忆说:“30 日,云雾消散,敌人开始向我发动进攻……敌虽以两个团之众企图偷袭井冈山,但使用在火线的却只能是少数。我以两个连的兵力……待敌人接近我有效射程距离,我军便一声令下‘打’,弹无虚发……为节约子弹,石块也成了我们的武器。敌人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锋,都无非是送来武器,留下尸体。

下午4时许,我们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也抬来了,安放在我指挥阵地附近。我们向敌人发了三发炮弹,第三发正落在敌人的指挥所驻地-----腰子坑爆炸了,敌人以为主力红军已经回到井冈山,吓得(连夜)逃之夭夭。

黄洋界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是凭借山险和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的结果。这次战斗,不仅“保存了我们最后根据地,且使敌胆为寒,不敢轻视共军,为边界名战之一”。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立下了头一功。

80多年来,共产党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上一篇:《井冈山精神》第三章实事求是闯新路 三、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下一篇:《井冈山精神》第五章依靠群众求胜利 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