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文化培训LOGO
井冈山红色培训 > 井冈山教学点 > 荆竹山雷打石旧址

荆竹山雷打石旧址

2021-04-14
14 2021-04

09:18

荆竹山,坐落在井冈山的正西面,旧时是一个山村,素有 井冈山上的“香格里拉”之称,整个村庄呈狭长形,一边是如锯齿形的笔架峰,另一边则像是天宫中擂台似的平水岭。通过该村往西而行,便是湖南酃县(今炎陵县)的地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全村只有 30 多栋贫苦山民的黄泥墙房子,是土打垒的,顶上盖着八字形的杉皮屋面。一条小溪穿村而过,从村头流向村尾,终日哗哗作响。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支能赢得最后胜利的军队,不仅仅只会攻城略地,更关键的是要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1927年 10 月 24 日,毛泽东在此地宣布的“三项纪律”,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天下。


1927 年 10 月 23 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 井冈山“山大王”、绿林首领王佐派联络副官朱持柳前来迎接。朱持柳早年投身井冈山上第一支绿林武装朱孔阳门下,专司侦探一事,朱孔阳落败下山后,他便归顺了王佐,此后便一直在王佐那支“杀富济贫”的绿林队伍里干侦探、联络的行当。毛泽东深知绿林好汉最讲义气。与朱持柳一见面,他就主动要和朱持柳交朋友。当晚,两人同床而卧,彻夜长谈。在交谈中, 毛泽东不仅把自己的身世、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以及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利后艰难上山的情况一一相告,而且了解到王佐由于以往多次上过反动民团的当,疑心很重,事事小心,处处警惕。为了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就要立即为这支初上井冈山的军队立个规矩,建设一支人民拥护的队伍。


1927 年 10 月 24 日的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在荆竹山村头的一片干梯田里,毛泽东集合了队伍,站在梯田中间一块名叫“雷打石”的巨石上,热情地赞扬了官兵们冲破艰难险阻坚持革命的精神,兴奋地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的形势和王佐的情况。他说,我们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下面我向大家宣布三条纪律。毛泽东习惯性地扳着指头说,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这三项纪律,前两项都好理解,但为什么会把“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作为部队的一项纪律呢?这还得从毛泽东来荆竹山的前几日说起,当时工农革命军沿湘赣边界边打游击边向井冈山进发,当队伍来到遂川大汾时,遭到反动地主武装肖家璧靖卫团的突然袭击,队伍被打散了。张子清率三营往桂东、上犹方向游击去了,毛泽东则率剩余部队继续向井冈山挺进。


队伍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又毫无准备地打了一仗,加上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战士们倍感疲劳和饥饿。好不容易途中碰到了一户人家,但是门户紧闭,在屋子的不远处有一块红薯地,饥饿难耐的战士们便一拥而上,扒了红薯就大口地吃起来,转眼间,这片红薯地就被扒了一大块。这时候,毛泽东随着后面的队伍赶上来了,他看到这一情景很生气,忙问周围的几个干部:“你们经过老表同意了没”?连长摇摇头说:“没有”。毛泽东接着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利益呢”?听了毛泽东的批评,战士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毛泽东又耐心的启发大家说:“拿几个红薯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了一支队伍的作风和纪律。我们只有秋毫无犯, 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啊”!说完他又问大家:“现在怎么办”?战士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照价赔偿”!毛泽东听后点点头,欣慰地笑了。


躲在屋子里的主人待部队走后,当即用锄头抢挖剩下未被战士们挖掘的一小块红薯地,挖着挖着,竟然挖到了一个布包, 里面有 6 吊钱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老表,很对不起,没经同意就挖了地里的红薯,现赔上 6 吊钱于此。工农革命军”。


 一路上毛泽东从这件事情联想到,部队要在井冈山“安家”,就一定要处理好军民关系、党群关系,一定要有几项纪律让大家共同遵守。于是这一天在荆竹山的雷打石旁,颁布了著名的“三项纪律”,这就是中国红军“三大纪律”最早的条款,后又经补充完善,最终诞生了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而荆竹山上的这块雷打石见证了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从毛泽东上井冈山开创的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到彭德怀借道荆竹山撤离井冈山,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变迁都刻印在它的石纹里;它见证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点燃,又燃遍神州大地。而作为中国军队“三大纪律”的诞生地、发祥地,雷打石对军队纪律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它可谓是新中国整个纪律系统的基点和奠基石,是当前军队系统、行政系统进行纪律教育的首选之地,是胜利之源。

上一篇:茅坪乔林党支部旧址

下一篇:黄坳红军物资转运站旧址